陶瓷成形過程
採土-配土-練土-成形-修飾-陰乾-素燒-上釉-釉燒-完成
一般陶瓷成形的方法,約略是以上的一個過程。就成形的步驟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找到「適合的黏土」。所謂適合的黏土,包含了土的黏性、塑性、耐溫度(燒結溫度)、呈色、質感等等的條件。當然,很少有現成的黏土會符合以上的條件。因此,將不同性質的黏土和原料,配出我們想要的適合的黏土,這個步驟我們稱為「配土」。
有了合適的黏土,接下來就是「練土」。這個動作,除了是為了將黏土中的空氣擠出外,也可以讓黏土的軟硬度更加的均勻。同時土中若有雜質,可以趁此時去除。或者,有時要在土裡面加入甲缽粉(熟料)、色料、色土,也可以在這時完成。在以前,主要的練土方式是以獸力或人力來完成。現代則有練土機可以代勞。不過,習慣上在使用黏土成形前,還是會以「菊紋練土法」的方式,將土揉練一遍。
黏土的準備工作完成,接著就是「成形」,成形的方式很多。有手捏、土條、土板、拉胚、壓模、注漿等成形方法。通常在胚體半乾時,會加以整修或裝飾。如修胚、剔花、貼花、和化妝土、色土的運用,都是在這個時候加工。然後將土胚放置於陰涼處乾燥,待胚體達一定的數量,再排至窯內素燒。「素燒」溫度一般在800℃-900℃左右,也有燒更高溫度的。素燒的理由,主要是淘汰不良品增加燒成率,便於上釉時的搬運和釉藥的附著。燒窯時間的長短則視土胚的大小和多寡,一般以0.6立方米的瓦斯窯為例,通常約需十小時的素燒時間。
素燒後的胚體,經過一天左右的降溫,出窯後就準備上釉。釉藥的調配,在使用之前就必須做試釉的工作。釉藥的試驗,待以後再做說明。通常上釉以淋、浸、噴、灑、刷、繪、印的方式進行。不管用什麼方法,要注意釉的厚度和流動性,在進入窯內之前,胚體底部的釉藥要擦拭乾淨。否則,等燒窯完成、出窯時,胚體會因釉藥的關係粘在硼板(耐火板)上。
素燒胚上完釉之後,達一定的數量,即可進行排窯、「釉燒」的工作。釉燒的時間會因窯的大小、窯的種類、作品的多寡、燒成的溫度等條件而有所不同。以0.6立方米的瓦斯窯為例,1250℃的燒成溫度,約需12-15小時的燒成時間。待一天半的降溫-降至常溫,才可完成出窯。
在此,需補充說明的是「釉下彩」、「釉上彩」的問題。通常素胚在上釉之前加以青花或釉裡紅的彩繪,在其上施釉釉燒(高溫燒成),我們稱為「釉下彩」。反之,若在高溫燒成後,於釉藥表面施予彩繪,再入窯中以較低的溫度(通常約800℃-900℃)進行「烤花」的手續,則稱之為「釉上彩」。若燒成的陶瓷品有釉下彩繪(青花)和低溫釉上彩繪的裝飾,則稱之為「豆彩」(鬪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