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淺談「柴燒」和「柴窯」


從人類使用陶瓷器皿的歷史來看,三四千年前即有「窯」的概念產生和使用。早在中國秦漢時期,便有以「落灰」為釉的記載。在燒窯的過程裡,任由落灰覆著在土坏之上,形成「自然釉」的樸琢風格。


早期的陶工們,並沒有像今日有瓦斯、電能、……等這些清潔、便利的「燃料」(能源)可用,絕大部分的陶瓷生產者還是採用便宜、就近取得的木柴為燒陶的燃料。(中國北方及世界各地煤產區不在此討論範圍)世界各地主要的陶瓷重鎮,大部分採用木柴為主要的燃料。雖然曾經因為新燃料的發現,如煤、石油(天然氣)、電能……等,和裝飾方式的改變,如色釉的裝飾,釉上彩、釉下彩的使用。讓這古老的燒窯方式微過一陣子。但在近十多年裡,一些愛好者,紛紛成立個人柴燒的陶藝工作室,更有陶者開放其工作空間,成立園區,供一般民眾或陶藝愛好者,參觀或做柴燒研習之用。如苗栗的竹南蛇窯、華陶窯,南投的水里蛇窯、添興窯等。這些地方,都可以提供民眾進一步認識柴燒之美。


玆將台灣常見的柴窯作一介紹:


(一)穴窯(蛇窯):通常建於斜坡上,也有在平地築窯。長度從二、 三公尺 到卅多公尺都有。窯內部前端為柴火燃燒之用,中、後段為器皿擺放的地方。窯體本身就像一條煙囪,中段後兩側,各有數個或十數個投柴孔,是為斜()燄式的窯爐。水里蛇窯、添興窯、竹南蛇窯,即是使用這類的柴窯。


(二)登窯:日据時代由日本傳入的窯種。一般建築在斜坡上,這種連房式的窯爐,前方是燃燒室,(或稱火櫃頭)中間部分約2~5個的窯室,作為擺放土坏之用,最後為通氣室和煙囪。燒成時間五~七天,或在兩個星期左右。所燒出的成品,除了較靠近柴火燃燒的位置外,落灰較少。是屬於倒燄式窯。苗栗的華陶窯,主要使用的窯種。


(三)鳳凰窯:這類的窯爐,發展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,建造時將窯體墊高。燃燒室在下方,或在側邊作投柴口,另一側則為煙囪。有些作者會輔以瓦斯或重油,甚至作塩釉的效果。台南藝術學院、後壁高中,即是使用這種柴窯。


柴燒之作品會固下列各種因素而有不同的燒成效果:


一、黏土的不同


二、窯的種類


三、在窯內擺放位置的不同


四、燒成時間和氧化、還原的氣氛


五、木柴種類不同、投柴量的多寡


六、高溫時(1200C以上)、持溫時間的長短


七、窯體本身保溫效果,是否投塩或木炭……等作效果


八、其他種之因素。如氣候、木柴是否乾燥、室內溫度……


柴窯所燒出的陶瓷器皿,有種樸實無華,異常迷人的魔力。他的美不似青花、彩繪那樣華麗,也沒有人工上釉後的亮麗光澤。她的氣質是內斂的,她的樣貌是多變的,隨著柴火的流動、落灰的披覆、高溫下長時間的淬練,加上陶人們的汗水,一件件令人驚艷的柴燒作品,就這麼成就出來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ng10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